English

应时图书应时出版

1998-05-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997年英国王妃黛安娜的去世,一系列“王妃出版物”曾经蜂拥迭出,《悲情王妃黛安娜》以17万的高发行量鸣金收兵。1997年底、1998年初的亚洲金融危机和金融巨头索罗斯的兴风作浪,又为出版者提供了一个“短平快”的出版题材,《金融风暴》、《第二次冲击波》、《赚钱狂人索罗斯》等次第出炉;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火爆银幕的同时,也以同样的火爆冲击着出版业,十几种“泰坦尼克号”图书接踵而至。这一非常明晰的出版脉络,很容易让我们看清楚自从去年以来蕴藏在出版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应时出版物”越来越多。另一本“应时出版物”也在向读者频频招手,这就是刚刚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性情总统克林顿》一书。很显然,这本书是冲着6月份的克林顿访华来的,“应时出版”的气息再一次向我们袭来。

这些“应时出版物”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即时性,这种即时性表现在图书运作的各个方面,既表现在选题的稍纵即逝,又表现在编辑制作的紧锣密鼓,还表现在上市销售的快马加鞭,总之一句话,应时出版物的出版要求“短、平、快”。据知情者透露,无论是“黛安娜”、“索罗斯”,还是“泰坦尼克”,这些书的出版时间从选题构思到见样书,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0天,“否则就错过了销售时机”。据《性情总统克林顿》的编译者林芳建先生介绍,该书的写稿和编辑工作完全按照一本严格的出版物进行了严谨的操作,包括三审三校,但也还是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我们是在一种完全不分黑夜和白昼的状态下,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工作。”

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应时出版物的稿源问题。《悲情王妃黛安娜》的封面上,明确表明“唯一网络版本”,清楚地说明该书所用资料完全来源于因特网。记者在采访中得悉,这些应时出版物的稿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带有“网络”的痕迹。当然,还有一些是对国内外期刊上所载内容的编译。新书《性情总统克林顿》除了编译网上和期刊的资料外,还通过E-mail向国外的朋友调阅了大量的信息资料,该书使用的几十幅逼真图片,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电子信箱接收的。

人们对这类应时出版物关注更多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操作出来的出版物,其编校质量和文化含量究竟有多大。如果用传统的出版标准来衡量,这些图书当然谈不上文化积累和文化含量。当记者就应时出版物的这一缺憾采访《性情总统克林顿》的责任编辑晓梦时,他说:“这些应时出版物,除了《悲情王妃黛安娜》和《第二次冲击波》外,现在还能引起读者记忆的的确寥寥无几,多数应时图书在事件过去之后,均失去了其应有的保留价值。”而在记者问他对《性情总统克林顿》的命运作怎样的预测时,他客气地表示“不敢妄加评论”,后又补充说:“《性情总统克林顿》在选材上是一本你所说的应时出版物,而在整个书的内在品格上,它又不是应时作品。这本书的作者是借助克林顿总统遭遇到的种种稀奇古怪的‘性情’问题,深刻剖析美国的新闻界和美国两党政治体制下的在野党,是怎样将一个非常平凡的故事加以渲染、夸大的,并严肃地指明这种渲染和夸大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作者的最终落脚点是借此批判美国完全以取悦大众为目的的新闻运作机制和存延了200多年的‘三权分立’制的种种缺陷。从这个意义上说,《性情总统克林顿》肯定不仅为读者提供有趣的故事情节,还会为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考和启发。”

应时出版现象的大量出现是图书市场化进一步深入和信息时代的信息传输剧烈加快的结果。图书市场的进一步发育,要求出版者在构思选题、预测市场方面具有敏锐的反映能力,尤其在抓取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应时图书方面,更应不遗余力;因特网,为应时出版物的操作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工具,在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均可通过因特网进行工作。这是前一阶段的应时出版物带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前一阶段的应时图书也同样让我们警觉,图书是一种相对固定和成型的东西,在所有的媒体中,它的文化性最为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所认可,它不是过眼云烟,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它还应该具有文化传承和版本收藏价值。不论应时图书还是其他类型的一般图书,在出版操作过程中,都应对中国读者心目中所深刻铭记的那份神圣的文化情结负责。正如《性情总统克林顿》的编译者林芳建先生所言:“图书写作和图书出版者,应时刻葆有那份珍贵的文化理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